浅谈中国书法创作的审美内涵

来源:发表时间:2022-05-10 08:56:32 发布:0

浅谈中国书法创作的审美内涵

姚小飞

作者小传:姚小飞,国学家、书法家、演讲家,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1981年出生于河南灵宝,先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法国国立科技与管理学院(le CNAM)。十数年来长期组织举办全国、国际性大型展览和文化论坛,精研国学,长期致力于国学文化对现代企业运营所具备的可行性指导,和对个人成长所具有的现实性意义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并在研究过程中与欧美文化加以对比,力图寻找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国学文化在世界文化传承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不可侵占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盛久不衰的必然性,并希望将其以现代经济学加以诠释和呈现,在有全方位迅速腾飞的新时代中国参与的世界舞台上,展现国学文化的魅力,增加国学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摘要: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它的博大精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书法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蕴涵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与面貌。中国书法是一门以字为载体,以点画作为形式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程度极高。与绘画、雕塑等艺术表达方式不同,书法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它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于生活,而是通过对传统的书法进行消化、理解、再塑造,更多地依靠于书法这种艺术的创造手段,所以,它的审美内涵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就中国书法创作具体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就其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书法创作;审美内涵;影响因素

引言

当今世界,中国文明的象征之一就是古代的书法,从甲骨文开始,中国就有了文字,而且越来越发达。直到王羲之的出现,中国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作品《兰亭序》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行书。中国书法的创作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在创作者的主观美学基础上,吸取了天地万物的节拍和韵律,以传统的书法作为基本表现形式,把形式和内容、精神和媒介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反映个人、时代风神面貌的艺术作品。同时,“书画同源”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绘画。因此,书法创作既要尊重传统的审美风尚,又要吸取当代美学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一、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内涵的概述

(一)力度

“力度“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学概念,书法作品的笔力可以反映出作者基础功底的水平。在书法中,人们称之为“力感”,书法中的“力“和物理学中的“力”是完全不同的。它是通过作者自身的如雄浑、豪放、厚重、圆润、方折等等不同笔法表现出的不同风格。笔势的强健,源自于行笔的灵活和圆滑,虽然有方圆、藏露、肥瘦之分,但其实都是形体上的不同。在书法课上,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书法必须用中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龚贤在《柴丈画说》中说:“中锋是最重要的,只有中锋才可以学大家,如果不能比现在更好,那还谈什么传人?”[1]。当然,所谓的“力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让作品有“力感”,就必须要用到很多的笔法、气韵,还要有深厚的功力,加上长期的刻苦训练。“力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古人的书法之所以看起来一气呵成,飘逸潇洒,都是因为作者功力深厚。

(二)实质与精神

书法的本质就是通过笔触的远近、虚实来表达创作者的喜怒哀乐,也蕴藏着时代的气息,把笔法与人物的神韵融为一体,所反映的思想意蕴就是书法的本质所在。比如,“采菊东篱下,闲看南山”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典型的思想。由于南北朝分裂,传统礼教瓦解,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民开始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由此产生的行草也充分的表现了魏晋人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洒脱,被后世的书法家奉为楷模。书法的精神表现在它所承载的是作者的情感、人格、思想等,并将作者自身的特点融入其中。“书为心画”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写照,所谓“书为心”,就是以以书画心为主题,它的表现理念就是创作者从一开始就从“自我的内心”开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内容和风格,比如颜真卿在他的一篇悼念外甥的长文中,把自己的家国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综上所述,除了对汉字和语言形式的深入研究,书法创作的灵魂在于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理念。

(三)气韵

“气韵“一说源于南朝画坛大家谢赫的《古画品录》,而谢赫所提出的“六法”则成为历代画师的美学理念和评价准则。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也讲究“意境”,即通过作者的主观想象,把真实的风景转化为抒发情绪。东晋顾恺之的“以形为神,以神为象”的画论,也认识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有阿堵才能传神。笔墨之中,有一种神韵,是一种潜藏在书画家内心深处的一种崇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在笔墨上表现出作者的品格,。因此,“气韵“与“力度“一样,都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效果,要仔细体味,要真正领会“气韵“二字,才能提升我们的书法创造与审美能力。

(四)意

学书法的人大概都明白“意在笔先”的意义,“意”是什么,“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笔意、字意、立意、意境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坛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首先,从“意”的意义上讲,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并在作品中体现出艺术的个性。其次,就作品而言,“意”是一种贯穿整个作品的精神状态。最后,欣赏者要在品味作品时,感受、体验、思考、逐步掌握的精神本质,把创作对象、作品、鉴赏对象等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要达到,只能靠作品来表达,而他的作品要为观众所接受,要达到被欣赏的境界,就必须要达到欣赏水平的高度,因此,“意”就是一种强调感情的事物,蕴藏在艺术主体的内在,是人的情感和艺术个性的表达。在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中,古人追求的是“意”、是“情“的表达,而不是“物“的描述。“意”是中国士大夫的一种气质,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中国人在“意”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观点,他们有着浓厚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理想,在追求自然的艺术美。对形式美的追求,使得我们的书法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传统中彰显着民族精神[2]。

(五)形式与内容

书法的表现方式有别于其它具体、写实、逼真的艺术表现,但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它的思想内涵是表现创造的主体,而非创造的技术。当然,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成功的前提,如果技术手段足够熟练、完整,那么它的思想意蕴就会更加丰富。书法作为一种创作的客体,其书写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之所以被称作“艺术”,并不只是因为其所表现的文字,更在于其形式和内容上的美感,它将文体内容、书写风格、创作情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六)风格

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往往构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一个人要想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立足,就必须具备很高的审美观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书法艺术中,“风格”是什么?书法艺术在具有完整的外在形态的同时,也要表现出其艺术的个性、趣味。所以,所谓的风格就是“形”、“理”、“法”、“意”。一位书法家的风格的形成,是其艺术创作的生命走向成熟的标志,历来的书法家都想要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因为他们懂得,唯有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才能独树一帜,承前启后,才能使其得以传承。至于风格的形成与创新,、一定要建立在传统之上。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不能脱离其民族传统精神的熏陶。中国五千年悠久的优秀历史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古人抱着一种智慧的心态,崇尚真、美,力求从规则中得到自由的创造。所以,现在学习书法的人们,要从古代的笔墨技法中吸取教训,没有传承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好的作品,就没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欣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要吸取文学、诗词、音乐中的精华,从而增强自身的美学觉悟。

二、中国书法创作审美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比较模糊

我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至今仍是一种业余爱好;中国书法传承至今,当代书法家辈出,但有些人对书法的认识相对肤浅,一般都是只掌握基本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中,创作者的思维和认识常常影响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对其进行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有些作家对书法创作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误以为就是练字、临帖。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不能及时地转变这种思维,就很难对书法的美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书法教育不够规范

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开设了书法班,目的是为了提高年轻人的书法素质,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对书法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例如,部分书法培训机构未能实现“书法育人“的目的,其培养目的只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生源,导致部分老师仅仅关注教育结果,“揠苗助长“。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对书法的基本内涵理解不深,书法创作的基本功不牢,很难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3]。

(三)书法教育机构的混杂

因特网技术让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艺术、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学习书法的人日益增多,而目前的书法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误区。部分书法教育机构的教育观念,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书法艺术素质和审美精神的培养,还会给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内涵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影响书法创作审美的因素

(一)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不管是时代的变化,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去影响自己的书法,毕竟,书法是人的心灵,而非社会,也不是时代的直接产物,所以,对于书法的创作,最关键的就是自己的心路。比如,傅山的作品风格放荡不羁,这和他的遗民心态有关,傅山崇尚完美的个性,憎恨勾结、谄媚,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在学术上,他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所以他的书法才会有这样的洒脱。此外,同样的书法家,在不同的时期,其书法风格也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弘一和尚的笔迹飘逸脱俗,但其出家前的书法却是潇洒潇洒,不拘一格,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同一个人所作。

(二)地域、文化差异

《南北书派论》中将楷书、行草分为南北两派。南方是江南多雨之地,大多文人墨客感情细腻敏感,书法作品中流露出钟灵秀的个性;而北方以平原为主,山水辽阔,颇有豪迈之气,书法家大多有壮烈之气,书法亦有壮阔之气。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古书简,其中,西北地区的书体表现出率真、粗犷的特点,而淮南地区的书法风格却比较温和、严谨,这也说明了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书法的影响[4]。

(三)利益需求

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利益的平衡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书法家作为一个社会团体成员,必然要以利益为衡量标准,虽说审美创造需要的是艺术的纯真,但也不可能让书法家达到超然的境界,所以书法的美学追求多少都会受到功利的影响。唐朝的科举考试,把书法作为一门考试,而以楷书作为衡量书法的标准,一时之间,楷书的质量与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许多科举人都开始竞相学习楷书。此外,从众心态也是造成其风格相似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亦是如此,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共同影响,许多书法家难免会有“志趣相投“的思想,进而令书法家减弱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将书法创作风格推向同一个方向。

四、中国书法创作中美学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深入理解传统书法理论

中国书法在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后,应以其特有的意蕴来获得时代认同,重视审美精神的发挥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要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培育,就必须深入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体味其审美精神,使其对书法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为以后的书法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初学者在归纳零散、易混淆的书体信息的基础上,对线条的技法、笔法的运用进行细致的剖析,从而逐渐理解书法的内涵,提高书法的审美能力。

(二)多角度领悟书法中的美

当代书法艺术家要真正体会到书法的创造之美,就需要从理论上去理解,摒弃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视角去创造。例如:创作者应从共同的角度来分析个体的个体特征,也就是以共同的美学意识为度量尺度。神韵是书法美学的核心,因此,书法创作者应该以此为切入点,体味其内在美。书法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昂扬神采,又要使他们理解其中的审美精神,使他们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把自己最独特的风姿、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最高的境界,而他的作品所传递的审美精神也能经受住考验。

(三)大众与专家审美的结合

书家的审美情趣、立场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书体的风格,它的人文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要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必须把普通的审美和专业的审美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的美得到全面的体现。总体上,大众美学注重艺术表达的轻松、愉悦和美感,而专家美学注重“有意而为之”的表达,它的艺术倾向更为纯粹,更能体现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内涵。在大众审美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学习,并逐渐地提升自己的感觉和领悟能力,从而达到与时代审美要求相一致的程度。同时,学生们所作的书法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审美检验,才能使艺术精神与创作技巧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5]。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创作艺术以人为载体,既能表现出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文精神,又能反映人的生命和发展。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自产生以来,便生机勃勃,其精神、审美、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书法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以其审美情趣、风格意蕴、思想内涵等都是其创作的精华所在,值得每个人去探究其价值。欣赏者要深入理解传统书法理论,多角度领悟书法中的美,大众与专家审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书法创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意蕴,从而实现书法精神的真善美的和谐,从而全面地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当代审美精神。

参考文献

[1] 何昀灿. 书法创作中的美学精神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1(13):25-27.

[2] 兰浩. "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中国书法诠释的两个维度[J]. 齐鲁艺苑,2021(3):39-44.

[3] 陈悦. 中国书法审美“古”范畴探微[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2):233-235.

[4] 柳悦霄. 当代书法的审美心理摭议[J]. 书法,2021(6):153-155.

[5] 何学森. 尚势: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配置与风格倾向[J]. 中国书法,2021(6):162-165.


本文网址:http://zgymei.com/yimei/451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健康日报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健康日报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