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甲双胍,始终都是降糖首选用药?

来源:发表时间:2021-04-07 09:17:43 发布:0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1]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基础用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尽管新型降糖药层出不穷,但经典老药二甲双胍,依然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格华止缓释片,荣登了由家庭医生在线、《医药经济报》等机构共同举办的2019-2020年度家庭常备药上榜品牌”,其出自德国品质,是二甲双胍缓释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参比剂,即其他仿制药都要以它为比较标准。

二甲双胍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在降糖界,二甲双胍“独领风骚”。

自1957年上市并应用至今,二甲双胍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风雨。它历经曲折、久经考验,已然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基石。

众多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治疗指南,包括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等,都将二甲双胍作为降糖治疗

线药物,可见二甲双胍在降糖领域的不可撼动地位[2-3]

而这,主要归功于二甲双胍不同凡响的降糖优势。

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如下多种途径,来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过高的血糖:

为何二甲双胍,始终都是降糖首选用药?

也正由于二甲双胍是通过“多渠道”降糖,因而它的降糖效力比较平稳,患者很少出现低血糖方面的副作用。

二甲双胍不仅在降糖药“江湖”中“独领风骚”,而且在其他多个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肥胖是糖尿病的“根”,从根本上治疗,全面获益才有保证。

二甲双胍是少数几个「降糖」和「减重」双肩挑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在降糖的同时又能减轻患者体重,从而使其降糖作用更为久远。

此外,二甲双胍还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改善血脂等额外临床获益[4]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多项大型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人群的死亡风险[5-6]!

这对糖尿病人群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也足以说明二甲双胍虽历经风雨,却经久不衰,“风姿不减”,迸发出越来越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二甲双胍伤肝、伤肾吗?

二甲双胍虽然好处多多,但很多人还是担心:降糖药得长期吃,会不会伤到肝肾?

事实上,二甲双胍进入人体后,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再分布到全身各个地方完成降糖使命。

这个过程不经过肝脏代谢,因此并无肝毒性。

排出时主要以原型经肾小管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小时就能清除约90%,所以二甲双胍本身也不会对肾脏有伤害[4]

怕胃肠反应大?独特技术来解决

至于因服用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有办法减轻甚至避免。

比如用药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达到每天2000毫克这个最佳剂量;放在餐中或餐后服用;或服用二甲双胍缓释制剂。

开头提到的家庭常备药上榜品牌,其采用特有的GSD双相缓释技术——

*外相为凝胶骨架结构,遇水膨胀,延长药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

*内相为膜结构,包裹二甲双胍,缓慢释放,减少胃肠刺激,延长吸收时间。

为何二甲双胍,始终都是降糖首选用药?

这种双相缓释技术,可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且只需一天服用一次,方便省事,不易漏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总而言之,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老药,在降糖领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二甲双胍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满足了患者长期治疗的需求,进一步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周瑞云

出品:《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学术指导:李光伟 主任医师、教授

内容来源:“家庭医生”公众号(ID:jtys1983)

参考文献:

1.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2019. Retrieved Mar17,2021,from https://www.diabetesatlas.org/en/

2. 贾伟平,陆菊明,纪立农,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 4-67.

3. oyle-Delgado K, Chamberlain JJ, Shubrook JH, Skolnik N, Trujillo J.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 Ann Intern Med, 2020 Sep 1.

4. 母义明,纪立农,等.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9,27(3):161-173.

5. Luo P, et al. Am J Trop Med Hyg. 2020 Jul;103(1):69-72.

6.Crouse A, et al. medRxiv [Preprint]. 2020 Jul 31:2020.07.29.20164020.


本文网址:http://zgymei.com/yimei/263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健康日报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健康日报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